日前,东南大学医学院(原南京铁道医学院)89级陈骏校友,自北京向母校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系慷慨邮赠了其父母所珍藏的四盒387张极为宝贵的寄生虫标本切片。陈骏校友认为,他的父母双双毕生都是从事医学教育与科研,并且他的父亲是东南大学医学院的前身中央大学医学院45级校友,他们一家人与母校有着深厚的渊源,故以此举来实现他父亲的遗志,表达两代人对母校的拳拳之心。
标本之一
陈骏校友的父亲陈孟勤(1925.5.1–2014.2.13),湖南长沙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生理学家。1945年考入抗战西迁成都的中央大学医学院,1946年随学校回迁南京。在校期间,他的学习成绩优异,深得生理学教授蔡翘的赏识。1950年冬,正当临床实习阶段,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激于爱国热忱,积极响应号召参加了南京抗美援朝手术队,工作于吉林临近鸭绿江的野战医院。当时战争激烈,伤员很多,而且多为已被感染的复合伤。每当卫生列车到达,手术必须日以继夜。病人最多时,他一人要负责70~80张病床。尽管如此,全队群策群力,很好地完成了医疗任务,陈孟勤也荣立三等功。1951年10月,陈孟勤接军委卫生部命令,被调回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进修。1953年进修结束后被留校任助教,成为生理学系主任、著名生理学家张锡钧的得力助手,开启了生理学教学与研究的生涯。40多年里,他在低氧生理、高级神经活动、自主性神经生理、心血管生理等领域均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继张锡均教授后的生理学科带头人。陈孟勤还分别兼任了中国与北京市生理学科及科协多届学会领导职务。陈孟勤妻子卢慧珍,现年已94岁高龄,解放初期于协和医学院护理系毕业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弃笔投戎,分配至空军总医院护校,教授生理学与寄生虫学。1975年调回协和医学院护校继续从事教学工作直至退休。高山仰止,薪火永继,杰出校友陈孟勤与夫人光辉的医学人生将激励一代代医学生为人类健康卫生事业奋斗终生。
陈孟勤教授
有关人员对医学伉俪陈孟勤和卢慧珍所完好珍藏的这批寄生虫标本切片进行了仔细辨识及溯源。初步确定了这些标本来源背景,并深入了解了解放初期我国人民波澜壮阔开展寄生虫病防治的历史。抗战胜利后中央卫生实验院由重庆迁入南京,于1950年又改成立为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学院科学院前身)华东分院。当时全院仅有医学寄生虫专业人员17人,而全国各地的专门人才更为缺乏,远不能适应解放初期我国对寄生虫病防治、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需要。为此,寄生虫学家、1946年曾受聘为中央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授的毛守白向卫生部领导建议并被采纳,于1951至1952年在华东分院相继举办了两届高级寄生虫学师资进修班,共招收71名学员。培训班上,每人还获赠了一套寄生虫实习标本切片。这两届学员结业后被分配至全国各地,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医学寄生虫学高级师资和研究技术骨干,并通过他们造就了更多的专门人才。
标本之二
东南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系主任沈传来教授与赵枫姝副教授在收到陈骏校友邮寄来的寄生虫标本切片后,如获至宝,心情无比激动,并进行了认真整理。这批总计387张的寄生虫标本切片种类十分齐全,囊括了我国解放初期广泛流行的所有寄生虫类别,分别有线虫类49张、原虫类75张、吸虫类85张、绦虫类73张以及105张包括不少罕见的节肢动物类切片等,其中还有相当多的病理切片。他们认为,很多标本是从教近三十年的老教师也未曾见过的,填补了学系的空缺;还有部分标本现已很难从市场上买到,因长期使用损耗,学系存量己日益减少,这批标本对教学与实习均是非常及时有益的补充。总之,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评估,这批寄生虫标本切片都显得弥足珍贵。他们已打算将这批切片进一步制备成数字化标本,以供长久学习与保存。 (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系供稿 刘岐山撰文 包雪阳、余家仪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