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重点实验室

 

1 实验室简介

       东南大学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实验室建于2002年,是国内较早成立的“分子影像实验室”,并于2007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正式批准为“江苏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重点实验室”,现已发展成为一家开放式的实验室。占地1500多平方米,拥有国内首台7.0T Micro-MR机(Bruker)等国际一流的先进设备,为目前国内条件最完善的同类实验室之一。本实验室利用医工结合的优势,以分子和功能影像、介入治疗为主要手段,致力于构建转化医学平台,突出临床应用导向,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协同创新。

                                                                实验室组织框架图

                             2007引进的国内首台7.0T 动物磁共振(Micro-MRI)

                                                                    

近红外光学成像仪

 

2  实验室研究方向

       1) 分子影像学研究
      主要包括:干细胞磁性粒子标记与示踪的分子影像学研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损伤与修复的磁共振分子影像学研究;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显像;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子机制研究;脂肪成像研究;多模智能分子探针的研发与应用。
      2)功能影像学研究
      主要包括: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抑郁症患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听觉相关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肝性脑病机制相关的功能磁共振研究;糖尿病机制相关的功能磁共振研究;动物脑组织功能模板的建立;多模影像的分析和数据挖掘的研究;影像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和研究。
      3)介入放射学研究
      主要包括:支架狭窄机制的研究;骨与关节介入/微创治疗的研究;肿瘤介入治疗的研究;新型内照射食道支架和胆道支架的开发与应用。
      4)影像诊断新技术研究
      主要包括:CT三维及仿真内镜成像的研究;肝胆胰疾病的影像学研究;坏死亲和性对比剂诊断早期心肌梗死的MR研究;MRI脑功能成像研究;MRI波谱分析脂肪定量研究;乳腺疾病的影像学研究
 

3  实验室科研成果

      本实验室为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科的基础实验室,该学科是江苏省首批“135医学重点学科”和首个“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现为“国家重点临床专科”、“苏省重点临床医学中心”、“江苏省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中心”、“江苏省介入放射诊疗中心”挂靠单位、“江苏省优势学科”。
      实验室成立以来,主持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项,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面上项目21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参与973计划2项(学术骨干)、“十一五”攻关项目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1和第2),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二等奖1项(排名第1),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各1项;发表论著4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70余篇(其中在本专业顶级期刊Radiology发表6篇,另外在J Hepatology, JACC-cardiovasc interven等重要期刊发表多篇),《中华》系列期刊100余篇;专著出版27部,总字数2000余万字。培养博士生、博士后数十名(2人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2人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4  实验室团队组成

      本实验室有固定人员41人,其中高级职称24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3人。此外,实验室现有在读博士18人,硕士25人。其中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东南大学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1人,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2人。目前实验室拥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8人,国外取得博士学位/博士后/进修>1年者7人。

      实验室成员汇集医学影像、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化学、神经生物学、药理学、免疫学、神经内外科、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者,在学科带头人滕皋军教授的领导下,致力于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紧密结合,实现医学与工科的相互交叉。
      学科带头人:滕皋军,男,医学博士,东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附属中大医院影像与介入中心主任医师,现任东南大学医学院院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放射科主任、江苏省介入放射诊疗中心主任、江苏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医学影像与介入诊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1982年开始从事放射学工作,于1989年,2003年分别获南京铁道医学院医学硕士和复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5-1998年在美国Dartmouth医学中心从事介入放射学研究工作(Research fellowship)。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介入放射学和分子影像学:在支架再狭窄的形成机制与预防,放射性粒子支架等介入治疗等领域有重要建树。近年来从事分子影像学研究,为我国最早开展分子影像学研究的临床医师之一,于2002年成立东南大学分子影像实验室,2007年引进国内首台7T高场强动物磁共振,在磁性纳米粒子的干细胞标记与MRI显像、毒理,肝肾等脏器的干细胞移植的示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靶向成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主持国家973项目1项(首席科学家)、主持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参与973项目子课题1项、十一五攻关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论文200余篇, SCI收录8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5有15篇,包括本专业顶级期刊Radiology 5篇),《中华》系列期刊82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分别为第一和第二)、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1人,其中2人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

      目前担任中华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副会长、卫生部介入诊疗规范专家组组长、亚太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APCCVIR)执行委员、获美国介入放射学会fellow(Fellow, FSIR,2009)、江苏省首届十大医学突出贡献奖(2010)、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5~2006)等荣誉,200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江苏省第二、三期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担任欧洲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CIRSE)的官方刊物CVIR(SCI收录)副主编,《介入放射学杂志》主编,《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等10多种期刊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