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姚红红教授课题组在缺血性脑卒中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发布者:石然发布时间:2020-05-30浏览次数:785


东南大学医学院姚红红教授和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王建红副教授在缺血性脑卒中病理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上获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细胞外囊泡递载circSCMH1促进啮齿类和非人灵长类脑卒中动物模型功能修复(Extracellular Vesicle-Mediated Delivery of CircSCMH1 Promotes Functional Recovery in Rodent and Nonhuman Primate Ischemic Stroke Models)”为题,于2020年5月22日发表于《循环》(Circulation)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CIRCULATIONAHA.120.045765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是一种因血管阻塞导致局部或全脑功能障碍的脑血管疾病,是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随着医疗条件的进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死亡率逐年降低,但是大部分患者存在肢体感觉运动、情感认知等障碍。目前,仍然缺乏促进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功能修复的药物,且卒中后神经功能修复的机制也尚未阐明。

姚红红教授课题组应用circRNA芯片筛选技术,首先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浆样本进行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表达谱筛选,发现circSCMH1表达显著降低。进一步扩大样本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浆中circSCMH1水平具有缺血性脑损伤预后评估的潜力。通过构建靶向中枢并且包裹circSCMH1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EV),发现circSCMH1-EVs显著促进不同脑卒中小动物模型(tMCAO,dMCAO和PT)脑损伤修复,并在非人灵长类动物脑卒中模型上证实circSCMH1-EVs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恒河猕猴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并促进运动功能恢复。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circSCMH1可以通过与MeCP2结合,抑制MeCP2入核,进而促进MeCP2下游靶基因Mobp、Igfbp3、Fxyd1和Prodh等基因的表达。

该研究从环状RNA层面揭示了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功能修复的新机制,并且为环状RNA的中枢靶向递送策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新药研发提供了新靶点。此项研究工作由东南大学医学院姚红红教授和昆明动物研究所王建红副教授联合指导,研究生杨莉和青年教师韩冰为共同第一作者。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双创团队等项目的资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