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人追逐“万人大学梦”之路——写于118周年校庆时

发布者:石然发布时间:2020-06-04浏览次数:1936


回望东南大学118年来的发展历程,无不是我国高等教育随之新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而不断壮大的缩影,也无不令人记忆犹新与欢欣鼓舞。唐太宗李世民所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下略以几代东大人追逐“万人大学梦”之路为鉴。

一、中央大学时期“玫瑰色的甜梦”破灭

东南大学前身曾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历史时期,其间为结束旷日持久的“易长风潮”,1932年8月26日,罗家伦被民国政府正式任命为中央大学校长,直至1941年8月去职调任其他工作。他是主政中央大学时间最长的校长,计达十年之久,这十年是中央大学危难深重而又有所发展的十年。

罗家伦(1879.12.21~1969.12.25),1917年夏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为北大《新潮》杂志社的发起人。1919年组织领导了五四运动,亲笔起草《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在该宣言中首次提出“五四运动”一词。1919年5月26日,在《每周评论》发表《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使“五四运动”这一名词首见报端,“五四精神”得到首次阐发。

罗家伦出任中央大学校长,可谓是“受任于动乱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因为中央大学当时正处于数易校长,余波未平的动荡状态。罗家伦凭借曾远涉欧美世界著名学府留学的感悟与担任国立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的积累,到任后既以明晰的教育理念,提出“安定、充实、发展”“六字”治校方略与“诚、朴、雄、伟”“四字”学风,并以创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作为中央大学的使命。从而,为学校的恢复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此后,他大胆改革,广揽名师、优化学科、兴建校舍。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中央大学走出了阴影,迎来了建校史上辉煌鼎盛的黄金时代,奠定了“理、工、医、农、文、法、教”七院格局。一时间,中央大学群英荟萃,学术景象一派繁荣。

在“安定”、充实”的基础上,1934年,罗家伦认为“中大发展的时机到了。”因为:(1)首都大学在国家用人的时候,决不应只是上千人的大学;(2)中大地处市中,车马喧嚣,市气逼人,不适宜研讨学问、培养身心,养成“高尚纯朴”的特殊学风;(3)四牌楼校址不过300余亩,湫隘逼窄,实无发展余地,而工学院又亟需扩大面积,添建实验室;(4)农学院与校本部分离,教学设备不经济;(5)师生食宿,杂处市井,身心不安,而且不能常相接触,问难质疑。所以,罗家伦打定注意:要在市郊另觅校址,建造一个能容纳5000至10000学生的首都大学。关于中大新校址的提案得到国民政府大力支持,建筑费暂定为240万元,并训令行政院自1934年度,接月拨付迁校建筑费8万元。罗家伦最后选定南郊石子岗一带为新校址,因为那里气象宏大,山林起伏,布置起来曲折有致,非常时期宜于防空;离秦淮河上游不远,有一支流从此经过,不仅增加校景,而且还有工程和农业上的用处,此外,北面是龙盘虎居的紫金山,南面是树木葱茏的牛首山,东面是天印式的方山,登高可见滔滔长江,于地质实习十分便利。罗家伦还特邀曾为苏联五年计划设计学校建筑的德国专家来南京察看,也认为地点很得适宜。1935年11月。内政部颁发公告,征得石子岗8000亩土地为中大新校址,并由教育部聘请叶楚伧等9人为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罗家伦悬赏5000元,在全国进行图案设计招标(图1、2)。1937年1月,新校址正式凿井动工,深达200余米。5月,工学院和农学院主要建筑着手兴工,预计次年秋季便可落成,二院即可先行迁入。


图1

图2

罗家伦曾用充满激情的新体诗描绘过“万人大学梦”的美丽:“我又想到雨花台南,冈名石子,桥唤铁心。南望牛首,东望方山,北望紫金。山头放眼呵,大江雄辉,秦淮澄清。这二水三山的中间,正是理想的学府都城!有的是很老的森林,更加上手种的榆柏,也快成荫。牧场的花背牛羊,历落得沿着山冈西下。夕阳里,映出来如雪如金。”

殊不知,在新校区动工半年后,便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数月之内,上海、南京相继陷落。罗家伦另建新址的蓝图被日军的魔爪撕得粉碎,中央大学不得不

“鸡犬不留”举校西迁。那二水三山之间的学术都城,便永远成为罗家伦抱憾地呼唤的“玫瑰色的甜梦”。罗家伦也因此留下了自己的“文化遗嘱”:希望于抗战胜利以后,每个爱护中大的人,是一定要把它实现的!


二、复更名后浦口本科培养基地创建

罗家伦“玫瑰色的甜梦”的破灭,一直是几代东大人挥之不去的心头之痛,也一直是几代东大人为之奋斗的原驱动力。历届校领导始终都坚定不移传承文脉,筚路蓝缕、殚精竭虑地谋划办学空间的拓展,以谋求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和发展之路。

解放后全国教育大革命时期,于1952年实行了全国院系调整,原中央大学文、理、医、农、法、教等学科相继迁出,以原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原中央大学本部的原址建立南京工学院。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不断深入发展,南京工学院办学规模与办学水平得到逐步提升。1988年5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复更名为“东南大学”,大大鼓舞了全校师生员工爱校荣校的热情。同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同意,东南大学正式启动在南京市浦口区泰山新村征地建设新校区,实施跨江北上建设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的发展规划。

东南大学浦口校区坐落在国家级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南倚气势磅礴的长江,东傍江北交通咽喉宁杨高速公路。浦口校区山水秀丽,环境幽静,占地1200余亩,总建筑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各类场馆、教学培训及生活服务等设施齐全,可容纳在校生8000多人,成为莘莘学子修身治学的理想之地(图3~5)浦口校区于1990年正式启用,至2006年长达17年间,为国家经济建设及科学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因为东南大学九龙湖新主校区一期工程建成使用,浦口校区自2006年起便作为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的独立校区,充分发挥浦口校区得天独厚的办学优势,将继续为国家培养大批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图3

图4

图5

浦口校区的建设实现了东南大学办学地点和规模上的伟大跨越,为东南大学跨世纪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发展空间,也为东南大学首批通过“本科教学优秀学校(试点)”评估及顺利进入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行列均作出了巨大贡献。总之,东南大学浦口校区的建设写就了东南大学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也是几代东大人追逐“万人大学梦”的初步尝试。


三、新百年九龙湖新校区跃然崛起  

2000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及南京交通运输高等专科学校与东南大学合并办学,南京地质学校并入东南大学,形成了一校多区办学格局。东南大学在被誉为“学府圣地”的四牌楼校区走过100余年的历史,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以及人才培养多元化的迫切需求,学校原有的办学用地和校舍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凸显,成为学校新百年、新发展难以逾越的障碍。2002年,在百年东大开启新的百年征程时,学校作出了“五十年不落后。一百年不后悔”的重大战略决策,决定在江宁九龙湖畔征地3700亩建设新校区,作为未来建设发展的主要区域。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历详细的设计和紧张的施工,最终于东南大学建校105周年之际,新校区落成庆典终于在风景优美的九龙湖畔举行,为东南大学105岁生日献上一份厚礼。2006年夏季起,东南大学主教学区迁至九龙湖校区,由此掀开东南大学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九龙湖校区坐落于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南部的九龙湖畔,机场高速路以东,宁溧路以西,南京市二环路以北,地处著名风景名胜区牛首山与秦淮河的环抱之中,东西可遥望古都南京两大主轴之阕方山和将军山。这里地势开阔、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区内路网纵横、山清水秀、基础设施完备、区位优势明显,吸引了众多的企业与客商入驻,并有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校区毗邻,这些都为学校充分发挥以工为特色、多学科综合的优势,与企业和社会形成良性互动,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九龙湖校区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依据“建设自然生态的花园之城、规划现代智能的网络之城、建构人文精神的象牙之城”的设计思想,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内涵变化,从空间形态、交通结构、绿化环境、人文意象等多方面营造共享型校园特色,创建“绿色、开放、族群的森林大学和活力之城”,营建诗意生态公共空间与充满人性关怀的社区型大学校园。(图6、7)新校区规划建设的最大特色还在于将百年学府东南大学的历史和人文体现的淋漓尽致,实现了建筑与文脉的整合演变。其中李文正图书馆齐康院士主持设计、是全校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建筑(图8)。


图6

图7

图8

通过分步实施,学校已经逐步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主体、党政管理中枢及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机构全部迁往九龙湖新主校区,该校区目前入住学生已达15000多名。

九龙湖校区的建设极大地拓展了我校未来的发展空间,不仅为加快新一轮学校建设发展、实现学校奋斗目标奠定了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同时也为展示东大新百年新形象、加强对外开放合作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有利条件。总之,九龙湖新校区承载着东大几代人所追逐的“万人大学梦”,并拉开了我校新的百年建设和事业发展序幕,是我校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纵观我校几代人追逐“万人大学梦”之路,我们深刻体会了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与不竭动力。同时,我们深刻理解了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担当,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全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换而言之,未来已来,站得更稳、富得更实,强得更全,这是面向未来的使命和担当。此外,我们深刻明确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东南大学责无旁贷、使命光荣。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进程和内涵式发展,为新时代国家之和平崛起、民族之伟大复兴、人类之可持续发展凝心聚力、砥砺奋进。(文:刘岐山,部分图片、资料来自网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