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艳飞教授课题组在电化学发光临床诊断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者:石然发布时间:2020-06-18浏览次数:693


近日,东南大学医学院的沈艳飞教授课题组在电化学发光临床诊断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其研究成果以“Facile Preparation of WO3-x Dots with Remarkably Low Toxicity and Uncompromised Activity as Coreactants for Clinic Electrochemiluminescent Diagnosis”为题在化学领域顶级期刊Angew. Chem. Int. Ed.(《德国应用化学》)在线发表。

电化学发光(ECL)检测由于其灵敏度高、成本低、设备简单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临床检验。三联吡啶钌(Ru(bpy)32+)及其衍生物是目前临床检验中最常用的ECL发光体。然而,作为目前Ru(bpy)32+发光体唯一的商业化共反应剂,三丙胺(TPrA)仍存在生物毒性高和背景信号强等问题。因此,探索性能更优异的ECL共反应剂,一直是电化学发光诊断领域的挑战。

针对以上问题,该课题组开发了一种氧化钨(WO3-x)纳米点新型绿色共反应剂,不仅动物毒性比TPrA低约300倍,与Ru(bpy)32+联用的ECL效率还可与TPrA标杆体系相媲美。基于此,该研究进一步构建了用于检测全血样本的循环肿瘤细胞传感器,克服了临床商业化细胞仪仅能分析血清样品的短板。

值得一提的是,在WO3-x纳米点合成方面,本工作提出以WS2粉末为前驱物,通过超声剥离和化学转化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克服了以往合成中反应前驱物不稳定、反应设备昂贵、合成过程复杂、产物电子传递性能不佳等问题,所制备的WO3-x纳米点具有无配体、水溶性好和氧缺陷易调控等优点。

  

图1 WO3-x纳米点的合成和性能示意图

  

该工作不仅将推动WO3-x纳米点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而且还为合成具有独特结构和优异性能的WO3-x纳米点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东南大学博士生潘登、房正邹和杨二利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沈艳飞教授为论文唯一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江苏省科技厅、中央高校研究经费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为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07451




关闭